博鱼艾扬格瑜伽

2024-08-15 20:04:11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博鱼瑜伽意为连结或联系;它还指入定的状态,或者说三摩地。初学者会觉得困惑,因为他会发现要抓住连结和抑制心识这两个词之间的联系非常困难。

  Citta被翻译为心识,它意味着生机和活力。它是生命的充满能量的力量(Caitanya sakti)或者说活力,因为它是从原质的第一要素——Mahat(宇宙能量)演化而来。

  由于Citta是原质第一要素——Mahat的一部分,我希望大家利用我们普通的智力水平就能够理解并意识到:刚开始练习瑜伽的时候是无法直接接触到Citta的。引起我们采取行动或做出反应的是Citta的Vrtti(波动)。感知器官和行动器官会对头脑产生影响,头脑是Citta的一部分,会造成波动、调整、变化等等。因此,在开始瑜伽练习之前,我们首先要解决这十一个器官的问题(五个感知器官、五个行动器官、头脑),然后才可以考虑Citta-vrtti nirodha。

  Citta由三个部分构成:头脑(Manas)、智性(Buddhi)、自我意识或者说我-创造者(Ahamkara,我慢),它们各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。以上三者按照Guna(德)之流对心识施加影响。三德包括Sattva(悦性)、Rajas(变性)、Tamas(惰性),它们以不同的比例存在,所以每个人citta的波动,其性质和水平都不尽相同。

  Vrtti是另一个比较复杂的词语。它起源于梵文词根vrt,意为旋转、回旋、转动、滚动。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各种念头,会发现它们像猴子一般跳跃。猴子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个树枝,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,我们的念头也是这般跳跃,毫无节律范围。我们的念头如同玩音乐椅一样转个不停。

  Vrtti还指根据好恶采用的生活模式,或者行为模式、性格模式。它还代表行动方案。Citta和它的Vrtti协调行动。所以,Vrtti应是各个方面的念头。

  Nirodha意为抑制、控制。Ni是前缀,表示否定或丧失。Rodha是停止、制止、阻止、妨碍、预防、的动作。Rodha的词根是Rudha,意思是停止进一步生长。

  语言、词汇、表达、洞察、分析、综合、审度、体验、实验、行动模式、利弊、理智、记忆各具特点。帕坦伽利用Pancavrtti(五种波动)对它们进行了概括:Pramana——有效的、体验到的知识;Viparyaya——歪曲的或迷幻的知识;Vikalpa——幻想或想象;Nidra——睡眠;Smrti——记忆。Vrtti是理智化的过程。睡眠时,我们处于不可知状态,没有念头或思想波动。由于念头从一个事物迅速地跳跃到另一个事物上,我们抓不住波动和变化的原因。

  Citta是Manas、Buddhi、Ahamkara的综合,三者在Sattva(悦性)、Rajas(变性)、Tamas(惰性)的影响下有各自的思想波动方式:情绪——头脑(Manas);审度——智性(Buddhi);意志力——我为创造者、我慢(Ahamkara)。

  尽管帕坦伽利理论上解释的vrtti我们都能理解,要阻止它的运动并不容易。Vrtti自古以来就影响着人类,一世又一世。即便是这一世,头脑、智性、我慢也会在tridosa(三体液)、Pancabhuta(五大元素)、Pancaprana(五个能量气息)的基础上对Citta施加影响。此外,世人还陷于业报之网。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共同影响我们的思考过程。因此,我们需要查看这一切因素,通过个人的学习(Svadhyaya)和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,这是Patanjala Yoga的一部分内容。让我们来认识这种Vrtti,看看这些因素是如何对我们产生影响的。

  让我们来看看头脑的波动(Mano-vrtti)。Manovrtti意思是头脑的运动。头脑是心识(Citta)的外层,它的主人是无所不在的(Vibhu)。它可以抵达并穿透身体最微小、最精微的区域,迅速作出反应。身体、头脑、智性、心识彼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。但是头脑(Manas)缺乏连续性,继而缺乏决断力。优柔寡断是其本性。由于头脑很容易和感知器官及行动器官接触,它常常对它们指手画脚。所以,过去的瑜伽行者和圣人都认为头脑是除五个Jnanendriya(感知器官)和五个Karmendriya(行动器官)之外的第十一个感官(Ekadasendriya)。由于它像水银一般移动,很难被捕捉。其迅速使得它看起来仿佛和所有indriya(感官)同时接触,尽管这是不可能的。眼睛注视某个物体的同时,头脑会跟随眼睛运动,灵魂亦如此。头脑和眼睛无法在不接触灵魂的情况下看到物体。灵魂放射出能量,让头脑去感受,让眼睛去观看。

  头脑是一种外部的Indriya,细胞也同样是Indriya。主奎师那说:Tasmat tvam indriyanyadau niyamya bharatasabha(《薄伽梵歌》第三章 第41节)。由于细胞和头脑都由食物构成,所以它们是indriya。头脑由我们吃掉的东西构成。我们吃掉的东西可以分为三部分:Sara——滋养身体;Kitta——被排泄出去;Sattva——滋养头脑。

  我们所吃掉的食物在身体、感官、行动器官、头脑、智性、我慢、心识中起到重要作用。常言道: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;形成头脑的食物也是一样。食物属于Triguna(三德:Sattva、Rajas、Tamas),所以我们吃掉的食物会相应地对头脑产生影响,而我们工作的态度又取决于头脑的性质。

  正如头脑取决于我们吃掉的食物,它的思考过程取决于头脑的性质。如果食物的摄入过重,头脑就会变得迟钝缓慢。头脑如果受到了干扰,就会变得悲伤沮丧。吃了苦的、咸的、酸的、辛辣的食物,头脑就会呈Rajasic(变性);吃了不熟的、腐烂的、不新鲜的、被污染的食物,头脑就会变得迟钝、愚蠢、呆滞,这属于Tamasic(惰性);吃了多汁、鲜美、实在、油润、柔滑的悦性(Sattvic)食物,头脑也会呈现Sattvic(悦性)1。

  由于头脑是心识的外层,大多数时间它都受到Rajas(变性)和Tamas(惰性)的影响。因此,即便是很小的疾病,如发烧、腹泻、便秘等等也可能会带来精神上的疼痛(Daurmanasya)。头脑很容易因受到影响而震荡,所以优柔寡断。但是,它拥有专注、选择、拒绝的特性,这些特性取决于Sattva博鱼、Rajas、Tamas。

  头脑具有典型的行为方式,被称为Mano-vrtti。头脑变幻无常,它会耍些小伎俩,不值得信任。如果头脑到达了精微部分(智性),这有助于停止头脑的变幻而作出决定。头脑常常陷于“非此即彼”的二元状态;这要归因于其好恶、执着、诱惑。

  头脑对情绪的感知超过理性分析。情绪与动机紧密相连。情绪包括多种状态,如恐惧、害怕、愤怒、生气、狂暴、忧虑、怀疑、藐视、轻视、厌恶、痛恨、嫌恶、懊悔、羞愧、惊慌、畏惧、惊栗、怜悯、感激、欢乐、愉快、高兴、喜爱。我们的行为反应来自于这些情绪,后者不仅影响到我们的骨骼层和生理层,还会使我们稳定。如果存在情绪激动,就会出现心跳悸动,肝将糖送入血液,呼吸加快。头脑在面对失败时支离破碎,面对胜利时欢呼雀跃。

  情绪意为Bhavana。由于推理分析的匮乏,Bhavana通常被视为非理性的。但头脑属Tejas tattva(火元素),它可以被塑造、清洁。

  例如:爱、喜欢、友善、慈悲、善良、原谅这些情绪来自于头脑的Sattvic guna(悦性)。帕坦伽利在阐述调息法的时候间接提到了这些内容。通过调息,Sattvic guna浮出水面,头脑可以进入Dharana(专注)状态。1所有这些Vrtti都需要稳定下来,才能实现头脑的稳定。

  Buddhi是智性。它代表传授知识、引导,具有决断力。Buddhi对事实加以思考、运用、分析。它不会轻易被情绪带走,而是带着思考彻底地和情绪互动、相互回应。如果行为背后具有抢劫、谋杀、威胁、、背叛、出轨这样的动机,那么Buddhi就会破坏性地思考,因此是消极的。如果思考方式是破坏性的,就会充满了变性和惰性。在商业、农业、军事、教育等领域制定行动计划时,Buddhi可以建设性地思考。

  1 tatah ksiyate prakasa avaranam(《瑜伽经》第二篇 第52节)——调息摘去了遮住知识之光的面纱,预示着智慧的破晓。

  智性可以清且明。它并不依靠头脑来思考,但可能会依靠记忆来消化。头脑也会依赖记忆。但buddhi会对记忆慎重地思考,其dharma(职责)即是正确地思考、准确地判断,可是时而成功,时而失败。痴迷和愤怒会阻碍智性的光辉,如同阴云遮住阳光,阻止它照耀大地。所以智性要保持敏锐,不断地揭开遮住它的各个鞘层。智性应接近于其判断能力(viveka),对事物按照比例进行分类。如果对良知(dharmendriya)的友谊进行判断,同时拥抱头脑或ahamkara(我慢),那么智性必然堕落。

  但如果Buddhi被困于Klista-vrtti,它必将败于决定,可能会丧失理性。当它发狂时,会出现幻觉,精神错乱,可能会导致精神病或幻觉症。一旦精神错乱发生,要治好很难。

  主奎师那说:我们要培养Vyavasayatmika buddhi。Buddhi敏锐,可通达四面八方。Buddhi渴望知识,但头脑会将它拽向自己的欲望。Buddhi会对许多事物感兴趣,所以可以有无数目标。因为它存在Klista-vrtti,我们需要引领它走向真实,从而将它转化成Aklista-vrtti。这即是Vyavasayatmika budhhi。它的意思是:下定决心、坚决、努力、勤奋。

  据说,知识(Vidya)可以通过书本获得,但Sattvic buddhi(悦性的智性)要通过体验过程才能够获得。

  Ahamkara(我慢)是Citta的第三部分。它的主要职责是反对或遮蔽Buddhi。它想要以阿特曼(基本存在)的身份自居。

  但是,Ahamkara能够筑建起我们的意志力。它拥有Iccha sakti的力量。Iccha是动力,它具有决断能力,燃起希望,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前行。不过,它的弱点在于虚伪、骄傲或者自卑。它有能力表现得似乎非常聪明活跃。骄傲是其本性,其固有的表现即是炫耀。

  Ahamkara被译为自我意识或“我即创造者”,它具有两面性——建设性和毁灭性。Ahamkara分为悦性Ahamkara、变性Ahamkara、惰性Ahamkara。我们常常是毫无实质便自我吹嘘,即便腹中空空,大肆炫耀,仿佛什么都懂。这即是惰性Ahamkara。

  变性Ahamkara是指表现出的自己要优越于自己的真实状态。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做事,使用肌肉力量凌驾于别人之上属于变性Ahamkara。通过竞争手段实现摧毁的意图同样属于变性,如果意图在于判断自身的能力,即属于悦性。将力量用于正确的方向,真诚地帮助并提升他人,这属于悦性Ahamkara。

  要同时做到聪明而谦卑是件很困难的事情。聪明会使自我意识抬头。尽管Buddhi和Ahamkara共存,它们会相互竞争。Ahamkara不应上升为虚荣或骄傲。那些极其聪明之人往往表现得狂妄自大。

  对行动和智性感到骄傲属于Klista ahamkara。即便是那些练习、诵经、虔诚、敬神、做瑜伽的人也会对他们做的事情感到骄傲。这即是Ahamkara-pravrtti,它是通往Viveka buddhi之路上的巨大障碍。

  从本质上说,身体天生就会倾向于愉快的行动及其果实(Karma bhoga-pravrtti)。

  由于身体由骨头、肌肉、五大元素构成,我们常常会误认为身体不存在任何Vrtti。身体本质上依赖于Tamoguna(惰性之德)。但靠近于身体的头脑将身体用于自身的享乐和满足。头脑的平静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;否则头脑就会呈现出它的本性——浮躁不安。不安的头脑与身体相伴左右,有如双胞胎。由于它们相互交织,科学说:人类是身心性的动物。头脑移动,身体就跟着移动;身体移动,头脑就跟着移动。如果头脑焦躁不安,身体也会变得焦躁不安;如果头脑安宁平静,身体也会觉得安宁平静。

  在我们运用身体工作或做些什么的时候,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发生了什么运动,这是神经系统的作用,神经系统将身体和头脑连结起来发挥功能。即便是彻底的素食主义者,或者处于昏迷状态的人,肢体语言也会表达他想说的话。有时候肢体运动会不知不觉地发生,它们可能是没有必要的、多余的、不合适的。

  在Savasana(挺尸式)中,当你不应该干扰身体时,干扰却发生了。这样的运动头脑往往是注意不到的。一些形成了习惯,比如说腿、手指、头部的抖动、耸肩。它们是身体不受控的Vrtti。这些肢体运动和控制浮躁的头脑一样困难。即便你说你没动,什么也没做,但事实并非这样。没有任何一刻是不存在运动的。运动可能是身体的、心理的、智性的,它是永恒的。

  尽管头脑是行动趋向(Karma-pravrtti)的起源,身体即刻对愉快的趋向(Bhoga-pravrtti)做出响应。

  头脑表示它是身体的主人,利用身体满足他自己的欢愉。这即是Sarira的Klista-vrtti。瑜伽修习者应将Klista-vrtti转变为Aklista-vrtti。为此,我们主张通过练习体式带来正确的行动、正确的努力、恰当的安置方式、不僵硬、坚实、无压力、稳定。

  头脑的失衡往往会导致身体不由自主地、无意地做出错误的行动。但这种内在自动机制使这种错误成为可能。练习体式和调息可以帮助我们控制这样的行动,体验到Aklista的状态。

  帕坦伽利提到Dharmamegha samadhi(法云三摩地)的效应(《瑜伽经》第四篇第29节)。这意味着,从此之后,修习者只会造无痛苦的(Aklista)业。

  身体由五大元素构成:Prthvi(土)、Ap(水)、Tej(火)、Vayu(风)、Akasa(空)。这些元素有五种Tanmatra(五唯,即精微的基本结构)—— Gandha(香)、Rasa(味)、Rupa(色)、Sparsa(触)、Sabda(声)。稳定、沉重、坚实、粗钝代表土元素。声音沙哑、关节发出摩擦声、沉重、无移动性、懒惰、缺乏动力,这是他们的特征,且进步缓慢。即便是思考过程都可能比别人慢,不过他们喜欢食物的味道。

  Ap tattva(水元素)代表液体、柔软、平淡、乏味、泥泞、粘性、油润。水元素较多的人本性友善、温柔、一旦坚持一件事情就决不轻易放弃。他们对美味的食物特别敏感。

  Tejas(火元素)代表热烈。火性的人消化能力很强,看起来皮肤白皙。生气、大笑、害怕、尴尬时会脸红。他们聪明、尖锐、勇敢、无畏,喜欢美丽、有型、好身材。他们想象力很强,但缺乏耐心、耐力、忍受力。

  属Vayu tattva(风元素)的人顺从灵活。他们感觉强烈,工作努力,爱生气不过很快就会过去。他们坚持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,思维方式看起来很有逻辑。

  属Akasa tattva(空元素)的人心很大。他们爱干净,没有双重标准。他们率直、诚实、很容易和人相处。他们行动之前会先听听内心的声音。主要元素根据其特点在我们身上产生影响。

  比如说,生性属Prthvi tattva(土元素)的人比较迟缓;他们的感知器官行动缓慢,因为他们的智性保持在一种惰性状态。他们缺乏自尊心。象头神和梵天主Muladhara(海底轮)和Svadhisthana cakra(生殖轮)的神性,这两个轮穴属于Prthvi tattva(土元素)。

  生性属Ap tattva(水元素)的人会坚持某些理念,或者固执地喜欢一个人而失去自己的个性。他们缺乏判断力,很容易被虚假的Sadhu(圣人)、Svami(大师)、Sannyasi(遁世修行者)所蛊惑。如果Ap tattva(水元素)保持在均衡的状态,他们会很敏感,有正确的分辨能力。他们对味道十分敏感,懂得分时间和场合对人友善。Manipuraka(脐轮)、Surya(太阳轮)、Manas(头脑)、Anahata cakra(心轮)控制Ap tattva。他们头脑灵活,对于各种思想理念能够迅速理解吸收。Tapas(苦修)和Svadhyaya(自我研习)对于他们来说更为容易。毗湿奴主Samana vayu(平行气)所掌管轮穴之神性。他们平衡感很好,均衡、宁静。

  生性属Tejas tattva(火元素)的人天性聪明。火可以燃烧掉不洁之物,净化万物,Tejas tattva(火元素)令他们纯净。他们缺乏耐心,不能容忍工作拖拖拉拉,但善于计划。Visuddhi cakra(喉轮)和Samana vayu(平行气)控制这种元素。Rudra(鲁陀罗)是掌管它的神。

  生性属Vayu tattva(风元素)的人有很强的鼓舞激发能力(Preraka sakti)。他们能够激发思想。圣雄甘地就是Vayu tattva(风元素)的典型。Vayu tattva(风元素)由Ajna(眉心轮)博鱼、Soma(顶轮)、Lalata(额轮)控制。Prana(能量气息)靠近这一元素。属这种元素的人能够理解他人疾苦并感同身受。掌管这一元素的神为Atma-devata(灵魂之神)。属风元素的人凭良心做事。

  生性属Skasa tattva(空元素)的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。他们意志力强,渴望探求生命的灵性层面。Sahasrara cakra(顶轮)和Vyana(遍行气)控制这一元素。掌管空元素的神性是parambrahma(至尊梵)。

  身体的三种体液分别为风(Vata)、胆汁(Pitta)、粘液(Kapha),它们合称为Tridosa(三体液)。尽管每个人出生的时候三体液都具备,但它们的比例不尽相同,因此会相应影响着心识的波动。《哈他瑜伽之光》中说:三体液的平衡至关重要。当它们失衡时,不仅会影响身体,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精神状态的变化。

  风(Vata)、胆汁(Pitta)、粘液(Kapha)会对Sarira-vrtti(身体波动)、Mano-vrtti(心理波动)、Buddhi-vrtti(智性波动)、Ahamkara-vrtti(我慢波动)造成影响,它们控制着思考和行动方式,这些方式在Klesa-vrtti(痛苦波动)或Aklesa-vrtti(无痛苦波动)中产生影响。所以,认识理解Tridosa的特点颇有益处。

  例如,属风(Vata)的人表现出缺乏决心、缺乏意志力、决断力。浮躁和不稳定使他无法看相。

  胆汁(Pitta)体质的人天性热烈。他们火气很快上来,不容易原谅。他们脾气暴躁、有胆量、顽固、友善、勇敢、想象力强、智性敏锐。他们自尊自重,同时表现得骄傲自大。

  Slesma或Kapha(粘液)体质的人非常聪明智慧、忍耐力强、冷静、乐观、友善、有预见性、洞察力、记忆力强。

  因此,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惰性、变性、悦性的混合体,也是风(Vata)、胆汁(Pitta)、粘液(Slesma)的混合体。

  这五种Vayu(气)与Pancapitta(五种胆汁)共同促成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。Pancapitta(五种胆汁)分别为眼睛里的Alocaka pitta(产生视力的胆汁)、心和大脑中的Sadhaka pitta(使充满精力的胆汁)、血液中的Ranjaka pitta(转化血液的胆汁)、胃和肠中的Pacaka pitta(消化用胆汁)、皮肤中的Bhrajaka pitta(造成肤色的胆汁)。Pancakapha(五种粘液)分别为头和眼睛中的Tarpaka kapha、舌头中的Bodhaka kapha、胸、心脏、颈部、肩膀中的Avalambaka kapha、胃和十二指肠中的Kledaka kapha和关节中的Samslesaka kapha。这些Kapha与心理层、智性层、灵性层有紧密联系。

  Prana(能量气息)和Citta(心识)紧密地相互交织。它们所处的位置(Sthana)是头顶和心冠。但它在喉咙、胸腔、大脑中移动。Prana vayu生命气息支持、支撑、维持身体以及智性、情绪、感官、行动的力量。

  Prana(能量气息)的Tarpaka kapha保持大脑镇定冷静,满足滋养大脑。Alocaka pitta与Vyana vayu(遍行气)共同帮助眼睛看见东西,保持双眼清凉且充满活力。Udana(上行气)存在于喉咙和肺部,其主要功能是呼气,从而给身体带来轻盈感。它可以在喉咙制造震动,使我们能够讲话或唱歌。Udana(上行气)作为Sadhaka pitta(使充满精力的胆汁)给燃料(Agni)充电。其本性是满足修习者头脑的愿望。它提供Buddhibala(Medha sakti,智性能量)和Tapobala(在练习中利用激情获得的能量)。位于心脏的Avalambaka kapha连结着胸腔背部和心脏,支撑腋窝和双手。在体式、调息、专注、冥想中,起主要作用的躯干由Udana vayu(上行气)、Sadhakagni(使充满精力的火)、Avalambaka kapha支撑。

  Samana sthana(平行气的居所)位于腹部、十二指肠、肠。Samana vayu(平行气)的基本职责是消化。Samana vayu(平行气)被视为Agni-sakha(火的朋友)。它是Annamaya kosa(肉体层)的中心。Samana意为平等。Prana(命根气)存在于头部。Apana(下行气)存在于肚脐的下方。Udana(上行气)存在于胸腔。Vyana(遍行气)在血管和神经中移动。Samana均等地为这四种气分配能量,保持它们的运转。Pancaprana(五个能量气息)由空气供养,Samana实现水和食物的均衡。Ranjaka pitta(转化血液的胆汁)作为Amasaya位于肝、脾、胰腺,所以血液是红色的。Samana(平行气)点燃Pacaka pitta(消化用胆汁),支持Ranjaka pitta(转化血液的胆汁),获得均衡健康的生命状态,继而作为Bhrajaka pitta(造成肤色的胆汁)使皮肤明亮有光泽。

  Apana(下行气)存在于肚脐的下方,掌管排泄和生殖系统。Apana(下行气)是我们生存和活力的基础。Apana(下行气)受到影响,能量的产生也会跟着受到影响。Sadhaka pitta(使充满精力的胆汁)与Udana vayu(上行气)共同敦促我们练习,而Apana(下行气)激起并提升意志力。如果Apana(下行气)出现问题,必定会出现抑郁。Sadhaka pitta(使充满精力的胆汁)帮助我们控制错误的动机。

  Udana(上行气)敦促我们进行Tapas(苦修);Apana(下行气)提供能量;Samana(平行气)主平衡;Vyana(遍行气)保护我们不致跌落;Prana(命根气)促成结果。

  Vyana(遍行气)在血液和神经中四处移动。肌肉、血管的收缩和扩张,蠕动、眨眼、运动神经都由Vyana(遍行气)控制。Vyana(遍行气)清洁Srotas(脉管)、Nadi(经脉)、Dhamani、Sira。无论其它Vayu(气)留下什么Kriya(职责),都由Vyana(遍行气)来完成。如果Vyana(遍行气)出了问题,其它Vayu(气)以及它们的运转都会受到影响。

  当Pancaprana(五种能量气息)虚弱时,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都会受到影响。我们都知道《歌者奥义书》中发生在Svetaketu(儿子)和Uddalaka(父亲)之间的故事。儿子跑去对父亲说,他已经学会了一切,所有该学的、该懂的,没有他没学过的了。这时父亲意识到儿子的心充满了自负。这让我想起青蛙和水牛的故事。一只幼蛙看到一头水牛,它告诉母蛙说,它看到了一只巨大的动物。母蛙开始膨胀自己的身体,问幼蛙是不是这样大,幼蛙一直回答说不是。母蛙不断地鼓胀自己,最后死掉了。Pancavayu(五种气)即是这样。虽然这只是个故事,却给我们人类上了生动的一课。自负使自我意识膨胀,最终影响到神经系统。情绪起伏和行为方式会根据Pancavayu(五种气)而变好或者变坏。Svetaketu(儿子)和Uddalaka(父亲)的故事如下:Svetaketu(儿子)变得傲慢,认为自己无所不知,并对父亲说,自己学到的知识父亲是不会懂的。这时父亲问儿子一粒种子是如何变成一棵树的。这男孩不知道。然后父亲取了一粒树种,让儿子把它切开,看看里面有什么。儿子看到了一粒很小的种子。父亲让儿子把这小种子也剥开。他一层层地剥,最后说里面空无一物。接下来父亲的话让儿子睁大了双眼——树就是从这个“空无一物”长起来的。就这样,Svetaketu成了父亲的学生。接受了这个学生以后,父亲让儿子十五天断食,十五天断水,然后以空气为生。儿子最后告诉父亲说,他什么也不记得了,什么也想不起来,因为他的智性和Prana(能量气息)都不能运转了。这时父亲开始给他食物、水加食物、最后给他酥油(纯净的黄油)。接下来他发现了一些变化,说食物给头脑带来生命,水带回了能量,Tej(酥油)带回了语言的能力。

  我们所有人的能量之源位于阿特曼中,后者是Vayu(气)的主人。正是通过阿特曼Pancavayu(五种气)才得以保持完整,使我们在饮食正确、饮水洁净、食物脂肪平衡的生活方式中保持健康。

  如果我们违背Yama(禁制)和Niyama(劝制)的原则,那么Tridosa(三体液)、Pancavayu(五种气)、Pancapitta(五种胆汁)、Pancakapha(五种粘液)都会受到影响,干扰Panca-vrtti(五种波动)形成Pancaklesa(五种痛苦)。身体化学物质构成发生变化。

  通过体式和调息练习,Vaiyaktika sakti(个人能量)受到Visva caitanya sakti(宇宙意识能量)的滋养。1体式和调息练习带来Snayu-vrtti nirodha(细胞运动抑制)和Prana-vrtti nirodha(气息运动抑制)。能量气息的Abhyantara(入息)、Bahya(出息)、Stambha-vrtti(屏息)会带来行为模式以及身体细胞(Snayu)运动的变化。它们会产生活动中完美的平衡、活力、勇猛、安静、被动、深沉、智性清明,同时可以净化记忆。

  Pancaklesa(五种痛苦)分别为Avidya(无明)、Asmita(自我)、Raga(执着)、Dvesa(憎恨)、Abhinivesa(贪生)。这些痛苦是本能、感性、理性的,能够对我们的身体、头脑、智性、意识造成影响。Sarira的Vrtti受到Tridosa(三体液)、Pancabhuta(五大元素)、Pancaprana(五种能量气息)以及悦性、变性、惰性的影响。Citta的panca-vrtti(五种波动)之网(迷宫)就这样形成了。

  Avidya(无明)是其它Klesa(痛苦)的根源。Avidya意味着知识匮乏或无知。通常来说,我们不会轻易承认自己无知的。读书写字并不代表Vidya(明),而了解生命真谛则是Jnana vidya。真正的Ananda(喜悦)并不存在于从外部世界获得什么,而是在于认识我们自身存在的真正核心。真正的Ananda(喜悦)是Atma-jnana(主观的),并非Vastu-jnana(客观的)。

  Avidya(无明)会引起不断的悲伤、体液的损害、精神紊乱、Prana-sakti(气息能量)的虚弱。为此,我们需要通过行善业(Karma)而积累善的Samskara(印象)。瑜伽八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些Samskara。

  我们要坚持行善避恶。真知会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显现。看看主奎师那在《薄伽梵歌》中是怎样说的:“但行业,莫问果。尽责而不求果报”。Karmanyevadhikaraste ma phalesu kadacana(《薄伽梵歌》第二篇 第47节)。果(Vipaka)会诱使我们再度行业。

  任何一项工作的背后都隐藏着达成某种成就的希望。人们常常做Puja(礼拜)、Homa(供奉)、Yajna(宗教仪式)以求在人间和天堂享乐,或者是出于对下地狱的恐惧。每项行动都一定会留下效力,迟早会发生。

  如果说效力是转化(Parinama),那么果实则是Vipaka。Vipaka意为成熟的过程。例如,烹饪食物叫做Paka。Paripaka意为精华,Vipaka意为烹饪的。前缀Vi代表Visesa——具体的性质。所以vipaka这个词表示使用精华烹饪的。从这种意义上说,Vipaka karma意为业的精华;Parinama意为变化。变成根、树、花、果实的种子是Parinama。种子的效力是果实,种子再次隐藏在果实中。但是,从种子到果实,从果实到种子的转化不断地上演。根、树、花、果实的精华都在种子里面。换句话说:种子已经用内在的果实“烹饪”出了树。如果种子是高水准的,那么它以果实的形式存在的效力也是高水准的。这就是Vipaka。因此,如果说业是善的,那么Vipaka也必将是善的。如果善业恶业混杂,那么结果也是一样。同样地,如果我们要想实现转化,就需要行善业结善果。出生的种子和Klesa karma的居所在于身体。Klesamulah karmasayah。为实现转变,帕坦伽利建议在瑜伽八支中Anusthana。通过瑜伽八支的练习,转化(Parinama)发生,因此效力发生在身体(Sarira)、行动器官(Karmendriya)、感知器官(Jnanendriya)、能量(Prana)、元素(Bhuta)、头脑(Manas)、智性(Buddhi)、傲慢或自我意识(Ahamkara)、心识(Citta),最后是崇高的智性(Viveka)。业最终得到了清洁净化,因此Vipaka也呈现出纯净和祥瑞。

  从Avidya(无明)到Abhinivesa(贪生)之间存在着Pancaklesa(五种痛苦)。Avidya是无知无明,Abhinivesa是贪恋生命。它们之间还有自我(Asmita)、执着(Raga)、憎恨(Dvesa)。要想挖掘这些痛苦,首先要挖掘并唤醒良知(Dharmendriya)来清洁净化我们的Karma(业)。正如患黄疸的人看一切都是黄色的,我们的无知、迷恋、执着、嫉妒会导致错误的思想行为。Abhinivesa使我们惧怕正视直面存在的事实。黑暗中我们要用火把,在行业(Karma)的时候也需要Viveka(辨别真相)的火把。

  认识了所有这些因素,在考虑它们的基础上,我们要看看Vrtti是否来自于Manas(头脑)、Buddhi(智性)、Ahamkara(我慢)、Sarira(身体)、Tridosa(三体液)、Pancaprana(五种能量气息)、Klesa(痛苦)。然后我们尝试着抑制它们(Vrtti nirodha)。要想抑制很难,但通过Karma-suddhi、Vicara-suddhi、Manah-suddhi、Ahamkara-suddhi、Citta-suddhi就可能实现了。帕坦伽利的瑜伽八支就是为了实现这些Saddhi。让我们看看帕坦伽利是怎样说的:Yoganganusthanat asuddhiksaye jnanadiptih avivekakhyateh(《瑜伽经》第二篇 第28节)。这节经文说明瑜伽的所有分支都需要考虑。我称这些分支为瑜伽的八片花瓣。如同花支撑所有的花瓣,我们要允许瑜伽之花伴随着所有花瓣共同绽放。大家都在讲Cakra(轮穴),你们知道,Cakra被认为是有花瓣的。Cakra的所有花瓣都要开放,这样才能接收能量,将其转化为Ojas sakti(灵性光彩)。

  瑜伽的花瓣包括Yama(禁制)、Niyama(劝制)、Asana(体式)、Pranayama(调息)、Pratyahara(制感)、Dharana(专注)、Dhyana(冥想)、Samadhi(三摩地)。这些花瓣,当我们正确、专注、彻底、精确、虔诚地奉行时,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极致。帕坦伽利在经文中解释到:当Viveka jnana臻于巅峰时,不洁之物的终止和减少(Asuddhiksaya)逐渐发生,知识开始闪光。帕坦伽利用到了Sarvatha vivekakhyati这个词。1当修习者彻底解脱于所有Klesa samskara(痛苦印记)的种子,包括心识分裂(Chidra citta),Buddhi(智性)不再受到欲望的沾染。这种纯净的buddhi带领我们走向Dharmamegha samadhi(法云三摩地),生命的一切(Sarvatha)目标终止。

  帕坦伽利并未否认身体。他没有使用Sarira或deha,而是使用了Kaya。他使用了Anga这个词。读《瑜伽经》第二篇 第40节、第43节。Saucat svangajugupsa pariah asamsargah(《瑜伽经》第二篇 第40节)——身体和头脑的洁净使我们不再感兴趣于与他人接触,从而获得自我喜悦满足。Kaya indriya siddhih asuddhiksayat tapasah(《瑜伽经》第二篇 第43节)——自我研习(Tapas)燃烧掉一切不洁之物,点燃神性的火花。

  尽管我们的思想可以转向瑜伽(代表追求灵性的努力),本能会将我们的头脑拉向感官享乐(bhoga)。Triguna(三德)在这种Apavarga和Bhoga-pravrtti中起到重要作用。Pravrtti意为做事的思考方式。如果你从根本上对Bhoga-pravrtti感兴趣,那么你的头脑和生命都会倾向于感官享乐。Bhoga是指沉迷于世界的感官对象,沉迷于其中的人会被这些享乐所吸引。但Apavarga-pravrtti会将我们拉向觉悟、解放、解脱于Klesa karma(痛苦的业)。

  具有Bhoga和Apavarga趋向的人,Citta的vrtti会分别形成Klista和Aklista——痛苦的和无痛苦的意识状态。痛苦的意识状态会使人饱受折磨和困惑,使之被束缚在Bhoga-vrtti里面。思想处于Apavarga-vrtti中则生活在无痛苦(Aklista)状态。这样我们可以行事自如,不会受困于痛苦之中。这即成为Yoga-vrtti。简言之,Bhoga-vrtti和yoga-vrtti取决于人的倾向,后者主要取决于Prakrti的层面。

  1从而出现身体的完美、拒绝元素不当变动的能力、小如微尘的能力。(《瑜伽经》第三篇 第46节)

  因此,我们需要重新确定Prakrti各个组成层面的方向,使之走向Yoga-vrtti或祥瑞的行动。当然,二者都需要努力才能实现。但Yoga-vrtti需要极大的努力。所以说,从Bhoga-vrtti转向Yoga-vrtti并不容易。Citta可能不够成熟,不足以让Yoga-vrtti从Bhoga-vrtti中分离出来。如果这种从Bhoga到Apavarga的转化很容易实现,我们根本就不会看到内在的冲突发生。

  每个人的Citta都因悦性、变性、惰性的主导情况分为不同等级,三德隐藏在Ksipta、Mudha、Viksipta、Ekagra、Niruddha citta之中博鱼。Citta的以上五种状态均有各自的思考方式。

  Citta及其合成物根据能力在五个层面发挥作用。Ksipta citta以rajoguna(变性)为主,其本质是徘徊无目标。但体式和调息的练习可以控制我们的浮躁。

  Mudha citta以Tamas(惰性)为主,它处于无知惰性的状态。不负责任,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要想改变需要很长时间。

  Viksipta citta-bhumi充满震荡。犹豫不决、注意力分散、不稳定是它的基本特征。但Viksipta的人偶尔也能够专注。有决断力、稳定。他们表现出倾向于瑜伽练习。这种Citta状态和Ksipta不同,后者比较虚弱。Viksipta citta-bhumi之人有一些走向瑜伽的希望。正如我们所说:“每一朵黑云都有一块银色的衬里”,这种状态即如此。比起悦性,这些人更倾向于变性。在开始训导自己的一刻,他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弱点,走上练习之路。如果长时间不间断练习,他们能够实现飞跃,了解生命更高的面向。Ekagra和Niruddha citta-bhumi的人和那些Ksipta、Mudha、Viksipta citta-bhumi的人状态相似。

  Ekagra citta-bhumi之人心中有强烈的目标,从不动摇。他们的一心一意使得他们很快上升到意识更为精细的层面,但他们需要勇气和活力,因为他们最新的印记(Samskara)会对他们造成妨碍。属于Niruddha citta-bhumi的人和那些Ekagra层面的人相比是Tivra(激烈级)Samvegin,后者是Adhimatra(热情级)Samvegin。Viksipta类别的修习者介于Mrdu(温和级)和Madhya(中级)之间,而Mudha和Ksipta citta-bhumi这类人要从头开始练习需要付出很多艰辛。

  波动和徘徊多见于Ksipta、mudha和Viksipta citta这些类别的人。他们很容易屈从于外界吸引、干扰、迷惑、迷恋。

  第二篇叫做练习篇(Sadhana Pada)。Sadhana意为练习,同时也包括练习可用的或需要的工具。当母亲让孩子去玩时,孩子自己就是去玩的主体,所以孩子不能缺席。现在孩子需要玩耍的对象,比如说朋友、玩具,像球、操场、花园、教练之类。如果孩子没有弄明白要怎么玩,那么教练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改变一下游戏项目。帕坦伽利提供了练习(Sadhana)1应采用的各种方式方法。在三摩地篇,他对三摩地进行了阐释。对于那些Tivra samvegin(激烈级的修习者),他直接触及到这个主题(非常了解修习者的能力)。那些属于Mrdu、Madhya、Adhimatra级别的修习者和Tivra samvegin不同,但他说,他们都是有资格的。他说:Bhakti(敬奉神)是Abhyasa(练习)的最高等级,Bhaktan(虔诚的信徒)比Tivra samvegin能更快地抵达灵性的目的地。帕坦伽利是一名Parama(高级的)Bhaktan,或者说Isvara pranidhanin。Bhaktan将拥有Paramaikantika bhakti。Parama意为最高的;Eka意为一个、仅有一个;Antika意为终点。因此,对于parama-eka-antika bhaktan来说,上帝是唯一的目标。他将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上帝。他的思想、虔诚、专注从不动摇离开上帝。他面对并消除Bhakti途中遇到的一切障碍。这种修习者和其它修习者——野心家——是完全不同的。

  一般人的理智或者说Vyutthita cittan都被困于红尘之网。人们甚至都意识不到Citta的运动或变化,处于Ksipta、Mudha、Viksipta状态,所以一般人的Vrtti离解脱还相去甚远。由于人们沉迷于Bhoga-vrtti,可能根本意识不到Yoga-vrtti。这就是加尔瓦卡哲学。

  加尔瓦卡哲学来源于这种Bhoga-vrtti,后者对于每个人都十分寻常。加尔瓦卡不相信善业恶行的概念,因为他不相信天堂、地狱、解脱这些说法。上帝的概念和他的思想相去万里,他说眼见为实。上帝是不可感知的。他承认Prthvi、Ap、Tej、Vayu这些元素和他们的Tanmatra(精微态)。他认为享乐是生命的终极目标。他认为Rnam krtva ghrtam pibet。他说:“不管借来的还是偷来的,尽管喝你的酥油(纯净的黄油),享受当下吧!”换句话说,他希望所有人都能享受世俗的欢乐,不计代价,不考虑后果。他确信没有前世,也不会有来世。他不相信任何经典或者《吠陀经》。他甚至练父母都否认,他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他们就是父母,因为在我们出生的时候,根本不知道谁是我们的父母。他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:“权力即真理”。

  可能正是缘于加尔瓦卡的Bhogic(享乐主义)哲学,从前的圣人们萌生出六种Darsana(六派哲学)的思想。

  出于本能,Citta-bhumi只知道Bhoga-vrtti。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Pancaklesa是建立在Bhoga-vrtti基础之上的。所以博鱼,我们需要学习上述存在于我们体内的各种要素。作为修习者,我们必须通过练习瑜伽来获得彻底的解放,或者将它们将至最低程度,从而感受到三摩地的本质或者说菁华(Samadhi bhavana)。这意味着:瑜伽八支的练习是消除Pancaklesa之道。

  Vrtti共分为五种——Pramana、Viparyaya、Vikalpa、Nidra、Smrti。Pramana意为正确有效的知识。它是正确的感知。Pramana依赖于三方面——直接感知、推理、传统典籍。Viparyaya是错误的、歪曲的、相反的知识。Vikalpa是虚构的、想象的、空幻的、犹豫不决的知识。Nidra是睡眠,Smrti是回忆。这些Vrtti可能是Klista——痛苦的、难懂的、复杂的;也可能是Aklista——不痛的、顺利的、无烦恼的。

  我们什么时候称它们为Klista或Aklista-vrtti呢?当vrtti对我们实现抑制状态起到反作用时,即为Klista,当它们有助于抑制时,则为Aklista。Klistata有赖于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所有因素,更有赖于各种痛苦。Vrtti和Klesa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。

  让我们从Pramana-vrtti开始。Pramana-vrtti包括三方面,分别为直接感知、推理、权威经典。我们有多少人有这种Pramana-vrtti呢?如果我们未能尽力正确地了解事物,没有努力对已知进行验证,没有努力去体验,那么Pramana-vrtti会出现吗?Pratyaksa pramana是来自于直觉智慧的直接体验。直接感知代表通往源头的内在旅程,由于存在欲望、迷恋、愤怒、贪婪、骄傲、妒忌的特点,感知器官无法清楚地引导方向。鉴于它们的不完美,痛苦保持在一种完全活跃的状态(Udara),或者说受干扰、虚弱、休眠的状态。Klesa(痛苦)造成意识的Vrtti。

  Anumana是推理,它需要逻辑大脑和之前的经验。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来:一条河之所以发洪水,是因为某个地方下了暴雨。我们可以推断:天空阴云密布就会下雨。同样地,我们可以推断:降生之人必将离世。但对于很多人来说,这是个很难接受的事实。所以帕坦伽利对Abhinivesa进行了解释,他说:即便是智者也很难接受死亡。有个循环的问题:“究竟是Vrtti引起了痛苦,还是痛苦引起了Vrtti?”

  这就是为什么帕坦伽利希望我们认真谨慎地衡量Vrtti和Klesa。如有任何疑问,他建议参考神圣经典或询问有经验的瑜伽行者,然后再进行推理。

  当Pramana-vrtti方向出现错误时,Viparyaya vrtti就会变得强势。它是闯入我们体内的错误的知识Anitya asuci duhkha anatmasu nitya suci sukha atma khyatih avidya(《瑜伽经》第二篇 第5节)——错将短暂视为永恒,将不净视为纯净,将痛苦视为欢乐,将非我视为真我;这些都被称为缺乏更高的知识。缺乏兴趣、缺乏热情、缺乏勇气、缺乏核证即为Viparyaya。有些人甚至不会从正确的视角看事物(Tadrupa),没有真正的理解(Atadrupa)。有些人认为道听途说是Apta-vacana,却不相信Agama-pramana。Apta意为和我们亲近的、有关的人,但并不意味着对我们有了解(Jnana)。即便是我们亲近的人也可能会扭曲事实,这不是别的,正是Viparyaya jnana,这可能会近一步导致Klesa-vrtti。因此,我们要将经典作为Agama-pramana。

  还有一种Vrtti和viparyaya vrtti一样复杂。Viparyaya vrtti是对客体的误解,而在Vikalpa中,客体并不存在,而是依赖于语言。所以说Vikalpa是虚构的想象,并无实质,就像是想象并不存在的东西。Vikalpa如同做白日梦。作为一种Klista-vrtti,Vikalpa常常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。但它在文学领域却颇有用处。这种想象力无法带领我们走上灵性探寻之路。

  如果通过实践、犯错达到真实知识的水平,那么Vikalpa也可能成为Aklista-vrtti,只要它能够带来练习者所需要的转化。

  Nidra是睡眠。睡眠时没有思考、没有知识、没有时间。睡眠时我们周遭的一切,包括我们自己皆不存在,只有醒来以后才能够感觉到它们。睡眠因Triguna(三德)而异。睡觉时翻来覆去的人拥有变性的睡眠。服药才能入睡的睡眠是惰性的,这样的睡眠会使人情绪低迷、迟钝、倦怠。在悦性睡眠中,尽管我们拥有Abhava pratyaya,醒来之后会觉得清爽快乐。

  睡眠中的Abhava pratyaya是一个重要的词,我们不得不思考。Abhava意为缺席,Pratyaya意为设备。睡觉时,尽管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我们身边,我们也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博鱼。只有在醒着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们是属于我们的(Parigraha)。假如说你喜欢一条裙子、一件首饰、或者一辆汽车,睡觉时,你梦到同一条裙子、同一件首饰、同一辆汽车,那么这就不是Abhava pratyaya。魔王希兰亚卡悉布开始不断地梦到主那罗延天,因为那罗延天是他的死敌。普通人可能会崇拜那罗延天,但不会梦到他。这就是为什么帕坦伽利说Citta-prasadana,即便在睡梦中也要培养悦性。睡眠受到干扰可能会造成头痛或疲劳。这时我们就会去寻求止痛药。所以,睡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——呈现出Abhava pratyaya,醒着的时候也模仿这种状态。

  曾经有个国王,他有一张非常漂亮柔软的床。国王的仆人晚上前来为国王铺床。仆人想感受下床有多柔软,就把头枕在枕头上睡了几秒钟。这时国王正好进来叫醒了他。仆人开始害怕被国王惩罚。可是国王却笑了起来,仆人惊呆了。这时国王让他取一把剑来,用线松松地系上,并让仆人睡在那张床上。他拒绝了,因为他知道,锋利的剑随时都可能落在他的身上。这个故事正是我们真实情况的写照。

  圣人Tukarama说:“我们日日夜夜都要面对战争。这是什么战争?我们的六个敌人——欲望、愤怒、贪婪、迷恋、骄傲、嫉妒——不让我们安安静静地睡个好觉。”

  帕坦伽利最后说到了Smrti-vrtti。Smrti-vrtti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常常是不愿记起的回忆很快浮现,而有用的回忆却消失得无影无踪。Smrti(记忆)存储的只是那些我们曾经读过、看过、听过、推断出的、觉察到的、体验过的事实。记忆从不会偷来什么然后存储起来。即便是言语知识也只是原原本本存在于记忆里面,不会添油加醋。如果我们向记忆中添加些什么,那就是记忆的伪造篡改。Smrti(记忆)存储其它vrtti的印记,它是其它Vrtti的源泉。因此,修习者需要在smrti中存储Aklista-vrtti,防止在练习中滋生Klista-vrtti。Klista karma或者说Vrtti变成Klesa samskara,我们出生时就带着这些累世痛苦的业。1这就是为什么练习篇一开始就说:通过Yoganganusthanam实现Klesa tanukaranam,从而体验到三摩地。努力认真热情地练习瑜伽八支,从不间断,从不置疑,这样可以净化Vrtti而达到Klesa-karma-nivrtti,从而Citta-vrtti nirodha发生,Klista-navrantaraya(九种障碍)2Vrtti的mala被彻底消除。

  大家都知道瑜伽八支——Yama(禁制)、Niyama(劝制)、Asana(体式)、Pranayama(调息)、Pratyahara(制感)、Dharana(专注)、Dhyana(冥想)、Samadhi(三摩地)。这些我就不多说了。3不过,对瑜伽八支,或者说八片花瓣的阐述,从根本上说是为了Klesa的消减。瑜伽八支可以给Citta带来好的Samskara。更准确地说,瑜伽八支可以转变我们累世积累的所有要素的Samskara。有规律的体式练习可以改善我们的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,使皮肤散发光泽。这些都是外在的变化。而内在和深层的变化也同时在发生,它们从Bhuta到Jivatma(有限的灵魂)起到控制作用,从体验到不朽线见《瑜伽八支》第

  Niyama(劝制)是为了带来行动和思想的明晰。虽说它在结构上是以各种原则的形式呈现的,这些并非原则或意识形态,而是为了纠正我们的行为,建立我们的品格。它们给予我们分辨Bhoga-vrtti和Yoga-vrtti的力量。要想消除Bhoga-vrtti,瑜伽之火(Yogagni)首先要通过Yama(禁制)和Niyama(劝制)点燃。

  )。Asanagni(体式之火)烧掉身体、头脑、感官、Ahamkara-vrtti和Buddhi-vrtti的二元性。Pranagni(调息之火)通过调息燃烧掉不洁物,使Pancabhuta和Pancaprana得到净化。Pratyahara(制感)之火燃烧掉感官和头脑的Bhoga-vrtti以及Klista-vrtti。最后,Dharanagni(专注之火)、Dhyanagni(冥想之火)、Samadhyagni(三摩地之火)燃烧掉Aklista-vrtti中的不洁物,帕坦伽利说:Klista-vrtti有可能隐藏在Aklista-vrtti之中。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观念:体式和调息中不存在Yogabhyasa。他们认为冥想才是真正的瑜伽。但是,如果不奉行禁制和劝制,瑜伽的其它分支毫无价值。

  、Vaisya tejas、Ksatra tejas、Brahma-tejas。这些统称为Varna。Varna意为色彩,色彩本身是Tejas。根据Tejas,我们要点燃这种火焰,作为Anusthana(虔诚的修习者)修习瑜伽。我们所有人都要从Sudra tejas开始,练习要付出100%的努力。这时Sudra tejas就会变成Vaisya tejas。肢体练习一段时间后,我们开始出现敏悟力,在行动(肢体练习)和敏悟力之间带来平衡。如此即可帮助我们走向Ksatra tejas,它闪耀着灿烂的光辉。前三种,Tejas逐渐被点燃,燃烧掉不洁物(Asuddhiksaya),最终Brahma-tejas的知识开始闪耀(Jnanadipti)。当然,我们第一步是要划火柴点火。然后加强练习,以练习作为燃料让体内之火熊熊燃烧,品味阿特曼。

  (法云三摩地)中,Aklista-vrtti也被摧毁。法云如雨,心识之盘清明如镜。

  及其Tanmatra、行动器官、感知器官、头脑、智性、意识皆消融在Prakrti和Purusa之中——阿特曼的Citi屹立在自己的光辉荣耀中。

  第四篇第29节)——对这一高级状态也不会产生兴趣,且保持高度专注,具有分辨性觉知的瑜伽行者,即达到dharmamegha samadhi:他冥想于道德和正义的芬芳。T

搜索